首页 > > 正文

张学良是谁 我心中的英雄课件.ppt

2022-11-02      作者:迷迷

流传不朽的,未必就是英雄;看淡成败的,未必就是英雄。唯有在命运的十字路口正确选择自己路径的人,方为英雄。少帅,堪为英雄。张学良(1901年6月3日~2001年10月14日),字汉卿,号毅庵,乳名双喜、小六子。陆军一级上将,汉族,祖籍辽宁海城,1901年6月3日(夏历4月17日)出生于辽宁省台安县九间乡鄂家村张家堡屯(旧称桑子林詹家窝铺)。人称“少帅”,奉系军阀首领张作霖的长子,民国四美男子之一。纵观他的一生是伟大的,他施行易帜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了统一,虽然他后来执行蒋介石下达的不抵抗命令,致使日寇不费吹灰之力就占领了东北三省,但日后的西安事件不仅从危机中解救了中国 同时也拯救了中国革命,让中国从内战走向了联合抗日并在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国人民内部的团结,为中国抗日战争做出了巨大贡献。2001年10月14日逝于美国,与其妻赵一荻安葬于夏威夷檀香山!张学良简介1919年就读于东三省陆军讲武堂。一年后毕业,在张作霖手下任职,并迅速得到提升。1928年6月3日,张作霖在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炸死,张学良就任东三省保安总司令,开始统治东北。张作霖被炸死后一星期,张学良以“东北易帜”的果断行动,宣布服从南京国民政府。

7月1日,张学良向国民政府发出《绝不妨碍统一电》,促使中国从形式上走向统一。后被国民政府任命为东北边防司令长官,陆海空军副司令。面对日本人的步步紧逼,张学良毅然决定倒向南京,青天白日旗在东北飘起。从此,中国实现了辛亥以来的第一次统一。尽管这个统一还有许多问题,但却在民国史上是划时代的。张学良和蒋介石 九.一八事变1931年9月18日,日本驻中国东北地 的关东军突然袭击沈阳,以武力侵占东北。 9月18日,日本制造“柳条湖事件”,发动了侵略中国东北的战争。事变发生前,蒋介石于8月16日致电张学良:“无论日本军队此后如何在东北寻衅,我方应予不抵抗,力避冲突。”当时,日本关东军只有1万多人,而中国东北军驻在东北的有16.5万人。东北军部队多次接受不准抵抗的训令,在日军突然袭击面前,除小部分违反蒋介石的命令奋起抵抗外,其余均不战而退。 9月19日上午8时,日军几乎未受到抵抗便将沈阳全城占领。东北军撤向锦州。此后,东北各地的中国军队继续执行蒋介石的不抵抗主义,使日军得以迅速占领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 东北三省沦陷,谁之过?一直以来,大家都认为东北三省沦陷,是因为张执行了蒋介石错误的“不抵抗政策”而张学良却在晚年公开承认,“不抵抗政策”是他亲自下的命令,原因是他对日军的进攻目的判断错误。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但是能够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却是一件极其不易的事。特别是以他的处境,在别人都认为错不在他的时候,他坚定地站了出来,承认了错误。以他的才智,不会不明白这句话的分量,他很可能因为这样一句话,从人人敬重的英雄,变为遭人唾弃的罪人。然而,他还是说了——在蒋介石去世之后…… 英雄,就应该有坦荡荡的气魄!张学良的不抵抗命令同对日本的判断有关,他以为考虑到国际的压力,关东军会很快地撤兵,因此东北军若以弱击强,不仅无法战胜,反予关东军扩大战争的口实。不料关东军却一路攻城掠地。受到不抵抗命令的影响,东北军几乎没打什么仗就被赶出了家乡“ 我不能把九一八事变没有抵抗的责任推给国民政府。我因为不希望扩大事件,所以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我要再重复一遍,当时我以为日本不会来真的。我觉得我们不能上日本军部挑衅的当,扩大事端。那时我如果知道日本真正的意图,情况可能变成两样。”然而无论是出于何种原因,东北三省还是丢了,丢在了张学良的手中。这也成了困扰张学良一生的奇耻大辱。于是,在家仇国恨的推动下抗日雪耻、打回老家 成了张学良坚定不移的信念。在这种情况下,他的心智日渐成熟,最终蜕变成为一个顶天立地,敢作敢当的爱国主义者,一个在真正的英雄。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杨虎城兵谏蒋介石,共同逼蒋联共抗日,造成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西安事变,又称双十二事变,是当时任职西北剿匪副总司令、东北军领袖张学良和当时任职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总指挥、西北军领袖杨虎城于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发动的直接军事监禁事件,扣留了当时任职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委员长和西北剿匪总司令的蒋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张学良是谁,改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变最终以蒋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张,导致了第二次国共合作而和平解决。 张学良自我评价在事变之后几十年间,张学良一直坚持:“作为一个军人,我是应该被枪毙;但是依我的良心,我没有做错!”双十二抗日救国运动,酝酿了许久,现在已经揭开七八天了。我们为什么发动这样的运动?为争地盘吗?不是。为泄忿吗?也不是。我们反对政府的屈辱外交,国家都要亡了,还在这里出死力自相残杀。所以才提出抗日救国运动,八项主张。我们主张的核心是集合全国各党各派的力量,以民众的总动员,去抗日救国。这一次双十二事件的发动。我们的希望,只是集合全国的力量去抗日救国,是绝对纯洁的,是绝对发自内心的,无一毫私心,无一点背景。凡是同情我们主张的,不管他是那党那派我们均愿意竭诚欢迎。

我们亲爱的将士们!我们热血沸腾的亲爱的将士们,我们一定要不辞一切艰险牺牲,去争取中华民族的解放与自由,去达到我们最后的胜利!---摘自《张、杨告东北军、十七路军将士书》事变发生后, 受张、杨二位将军的邀请,派出以周恩来为首的代表团飞抵西安。周恩来从民族存亡的大局出发,说服了张、杨并使得蒋介石接受了抗日救国的“八项主张”。“西安事变”得到了和平的解决,抗日战争也进入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兵谏”亭西安事变后,张学良送蒋到南京张学良是谁,抵南京后被军事法庭审判有期徒刑十年,但随后被特赦,张本人并未服刑,而是被长期软禁,由于抗战期间国军不断失去领地,张被软禁的地点也经常变迁,其被软禁的设施环境也随之变化。多少人抛头颅,洒热血,只为取得革命的胜利,祖国的解放。然而,我们不会忘记,有一个人,他虽然没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却同样让人敬畏。因为,他付出了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自由。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在命运的路口,他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送蒋回南京。他不会不明白这样做意味着什么,但是,为了抗日大业,他什么都不在乎,即便代价是他几十年的自由。他的确选对了 ,因为千千万万的中国人民会记住这样一位忍辱负重,坦坦荡荡的翩翩公子,他的名字就是——张学良。

如果说,20世纪除了战争之外还曾留下玫瑰的话,那么,“少帅”张学良与“赵四小姐”赵一荻无疑是其中最绚丽的一对。 ?1964年7月4日,51岁的赵四小姐与张学良在台北举行婚礼,时他们已经相濡以沫,整整度过了36个春秋。 遥想东北王,生子贤仲谋。 家仇国耻恨,易帜云自开。 挥师入中原,四海复安康。 一朝成罪人,千古传功臣。短暂的政治生涯;铸就一生的丰功伟绩;谁与相比?满腔的报国之心,却落得悲惨的结局;谁不痛心!民族英雄,千古功臣。——周恩来评价张学良 “张学良先生是伟大的爱国者、千古功臣,他的卓越贡献和爱国风范,彪炳青史,为世人景仰。中国 和中国人民永远怀念张学良先生。”——江泽民机设084胡胜男